Merge branch 'master' into dev-moshengren

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
moshengren 2024-08-08 10:03:14 +08:00
commit dfa9f4177a
149 changed files with 1260 additions and 230 deletions

View File

@ -8,23 +8,36 @@ editor: markdown
dateCreated: 2022-07-22T06:40:16.074Z
---
# 一、在 HiFive Unmatched 上安装openKylin
# 一、在 Milk-V Pioneer上安装openKylin
[在Milk-V_Pioneer上安装openKylin](./在riscv上安装/在Milk-V_Pioneer上安装openKylin.md)
# 二、在 VisionFive 2上安装openKylin
[在VisionFive2上安装openKylin](./在riscv上安装/在VisionFive2上安装openKylin.md)
# 三、在 LicheePi 4A上安装openKylin
[在LicheePi4A上安装openKylin](./在riscv上安装/在LicheePi4A上安装openKylin.md)
# 四、在 SpacemiT K1上安装openKylin
[在SpacemiT_K1上安装openKylin](./在riscv上安装/在SpacemiT_K1上安装openKylin.md)
# 五、在 HiFive Unmatched 上安装openKylin
[在HiFive_Unmatched上安装openKylin](./在riscv上安装/在HiFive_Unmatched上安装openKylin.md)
# 二、在 Sophgo sg2042 上安装openKylin
# 、在 Sophgo sg2042 上安装openKylin
[在Sophgo_sg2042上安装openKylin](./在riscv上安装/在Sophgo_sg2042上安装openKylin.md)
# 三、在LicheePi4A上安装openKylin
[在LicheePi4A上安装openKylin](./在riscv上安装/在LicheePi4A上安装openKylin.md)
# 七、在 Lotus2 上安装 openKylin
# 四、在 VisionFive 2上安装openKylin
[在VisionFive2上安装openKylin](./在riscv上安装/在VisionFive2上安装openKylin.md)
# 五、在 Lotus2 上安装 openKylin
[在Lotus2上安装openKylin](./在riscv上安装/在Lotus2上安装openKylin.md)
[在Lotus2上安装openKylin](./在riscv上安装/在Lotus2上安装openKylin.md)

View File

@ -54,40 +54,3 @@ coolpi启动时可能存在一直黑屏的状态或突然进入一个有
由于系统没有引导安装,因此刚装完的系统是没有设置密码的,需要用户自己装机后手动配置一遍密码,以便于使用系统时遇到需要输入密码的场景
![arm64修改密码.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修改密码.png)
### 3.磁盘分区
制作镜像的时候,默认的分区大小是镜像的大小,因此装机后可能需要用户手动调整一下分区大小
首先连接网络右键桌面打开终端sudo apt update更新源后安装gparted程序
![arm64安装gparted.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安装gparted.png)
终端运行gparted首先确立调整的磁盘是否正确
![arm64确定调整分区对应磁盘.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确定调整分区对应磁盘.png)
选中writable分区然后点击菜单栏的分区选择调整分区大小
![arm64选择调整分区大小.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选择调整分区大小.png)
拉动箭头调整分区,可以拉到最大,也可以调整合适大小,然后点击调整大小按钮
![arm64拉动调整分区.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拉动调整分区.png)
点击应用全部操作,完成分区调整
![arm64调整分区后点击应用.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调整分区后点击应用.png)
![arm64完成分区调整应用.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完成分区调整应用.png)
### 4.关闭显示器或休眠后唤醒黑屏
建议用户在控制面板的电源里设置从不关闭显示器与电源,可避免该问题
![arm64电源取消休眠与关闭显示器.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电源取消休眠与关闭显示器.png)

View File

@ -30,12 +30,9 @@ https://www.openkylin.top/downloads
接好树莓派的电源线、显示器线连接好键盘鼠标插好SD卡
![arm64树莓派接线方式.png](./assets/在树莓派上安装openKylin/arm64树莓派接线方式.png)
树莓派启动时,可能存在一直黑屏的状态,插拔电源线重新启动即可
进入到登录界面,然后点击登录,即可登录到桌面
进入到登录界面在右下角选择ukui-Wayland的方式然后点击登录即可登录到桌面由于该镜像缺少x11相关包因此无法使用kwin-x11进入桌面
![arm64选择wayland方式登录.png](./assets/在树莓派上安装openKylin/arm64选择wayland方式登录.png)
![arm64登录界面.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登录界面-embedded.png)
![arm64桌面.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桌面-embedded.png)
@ -55,39 +52,3 @@ https://www.openkylin.top/downloads
![arm64修改密码.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修改密码.png)
### 3.磁盘分区
制作镜像的时候,默认的分区大小是镜像的大小,因此装机后可能需要用户手动调整一下分区大小
首先连接网络右键桌面打开终端sudo apt update更新源后安装gparted程序
![arm64安装gparted.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安装gparted.png)
终端运行gparted首先确立调整的磁盘是否正确
![arm64确定调整分区对应磁盘.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确定调整分区对应磁盘.png)
选中writable分区然后点击菜单栏的分区选择调整分区大小
![arm64选择调整分区大小.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选择调整分区大小.png)
拉动箭头调整分区,可以拉到最大,也可以调整合适大小,然后点击调整大小按钮
![arm64拉动调整分区.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拉动调整分区.png)
点击应用全部操作,完成分区调整
![arm64调整分区后点击应用.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调整分区后点击应用.png)
![arm64完成分区调整应用.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完成分区调整应用.png)
### 4.关闭显示器或休眠后唤醒黑屏
建议用户在控制面板的电源里设置从不关闭显示器与电源,可避免该问题
![arm64电源取消休眠与关闭显示器.png](./assets/在arm设备上安装_common/arm64电源取消休眠与关闭显示器.png)

View File

@ -1,4 +1,5 @@
## 准备SD卡
## 烧录到SD卡
### 准备SD卡
即使计划长期使用 NVMe SSD第一步也需要 SD 卡。 这样我们才可以利用 Unmatched 上的 NVMe 驱动器稍后设置 SSD。 openkylin适配Unmatched的镜像可以通过以下链接下载
> https://www.openkylin.top/downloads
@ -9,7 +10,7 @@
以上路径请根据自己的实际路径去解压
## 制作SD卡启动盘
### 制作SD卡启动盘
首先使用磁盘工具将SD卡格式化。
之后通过命令行将镜像刷入SD卡请运行
> sudo dd if=</path/to/image.img> of=/dev/mmcblk0 bs=1M status=progress
@ -20,14 +21,14 @@
注意要非常小心上一个命令中的“of”参数。 如果使用了错误的磁盘您可能会丢失数据。也可通过磁盘工具的恢复磁盘映像功能来将镜像刷入sd卡。
## 烧录后分配SD卡剩余空间
### 烧录后分配SD卡剩余空间
执行以下命令将SD卡剩余空间分配到根分区。
此命令假设您SD卡的设备号为/dev/sdb分盘时请根据实际的设备号进行分盘。
sudo apt install cloud-utils
sudo growpart /dev/sdb 4
sudo resize2fs /dev/sdb4
## 修改U-BOOT配置文件
### 修改U-BOOT配置文件
> sudo mount /dev/mmcblk0p4 /mnt
> sudo mount /dev/mmcblk0p3 /mnt/boot
> sudo chroot /mnt
@ -50,20 +51,22 @@ sudo resize2fs /dev/sdb4
> sudo umount /mnt/boot
> sudo umount /mnt
## 第一次启动
### 第一次启动
首次启动之后系统中会存在一个默认用户当桌面环境启动之后您可以通过默认用户进行Unmatched首次登陆后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进行用户或密码的更改。
默认用户名/密码是
> usernameopenkylin
> passwordopenkylin
同时也支持以下两种登录方式
## 连接到串行控制台
### 连接到串行控制台
HiFive 的入门指南 14 解释了如何从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连接到串行控制台。 如果使用 openkylin 计算机来监控串行输出,将该计算机连接到 Unmatched 上 SD 卡插槽旁边的Micro USB 端口并运行
> sudo screen /dev/ttyUSB1 115200
按下电源按钮后,启动输出将开始出现在会话中。
## 将 openkylin RISC-V 安装到 NVMe 驱动器
## 烧录到NVMe
### 将 openkylin RISC-V 安装到 NVMe 驱动器
将 NVMe 驱动器与 Unmatched 一起使用会在性能和可用性方面产生巨大差异。 让它工作需要一点努力,但相信我这是值得的。 SiFive 推荐三星 970 EVO Plus。 我使用了三星 970 EVO不是 plus效果很好。 在 NVMe 驱动器上安装 openkylin RISC-V 的最简单方法是从 SD 卡启动并使用 Unmatched 本身上的 M.2 连接器。
启动后将openkylin的镜像下载到 Unmatched
@ -82,7 +85,7 @@ HiFive 的入门指南 14 解释了如何从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连接到
注:</path/to/image.img>的含义是下载的镜像路径,不用写尖括号和里边的英文,路径尽可能不要有空格
## 烧录后分NVMe硬盘剩余空间
### 烧录后分NVMe硬盘剩余空间
执行以下命令将NVMe硬盘剩余空间分配到根分区。
此命令假设您SD卡的设备号为/dev/sdb分盘时请根据实际的设备号进行分盘。
sudo apt install cloud-utils
@ -109,4 +112,4 @@ sudo resize2fs /dev/sdb4
>exit
>sudo umount /mnt/boot
>sudo umount /mnt
然后重新启动系统, 它现在将从您的 NVMe 驱动器启动,您将获得显着的性能提升!
然后重新启动系统, 它现在将从您的 NVMe 驱动器启动,您将获得显着的性能提升!

View File

@ -1,69 +1,58 @@
## 烧录到emmc
### 准备emmc烧录环境
准备好一根Type-C数据线一般开发板包装盒会配套提供。
openkylin适配LicheePi4A的镜像可以通过以下链接下载
> https://www.openkylin.top/downloads
通过以下命令将文件解压:
> tar -xvf openKylin-2.0-alpha-licheepi4a.tar.xz
> tar -xvf openKylin-2.0-licheepi4a-riscv64.tar.xz
拿出准备好的Type-C数据线按住开发板板上BOOT键进入fastboot模式连接开发板Type-C口与电脑USB接口接好红灯亮后可松开BOOT键
需要使用X86架构设备
在 Windows 下使用设备管理器查看,会出现 “USB download gadget” 设备。
在 Linux 下,使用 lsusb 查看设备,会显示以下设备: ID 2345:7654 T-HEAD USB download gadget
切换到fastboot文件所在目录
> cd openKylin-2.0-alpha-licheepi4a/fastboot/linux (根据自己系统选择)
进入解压后的文件夹其中包含两个版本的uboot文件根据自己开发板内存大小选择uboot,并修改烧录脚本thead-image-linux.sh中的uboot
文件夹中包含两个版本的uboot和boot文件根据自己开发板内存大小选择
执行以下命令烧录:
> sudo ./fastboot flash ram ./images/u-boot-with-spl-nonsec-noswap-16g-ddr.bin
> sudo ./fastboot reboot
> sleep 1
> sudo ./fastboot flash uboot ./images/u-boot-with-spl-nonsec-noswap-16g-ddr.bin
> sudo ./fastboot flash boot ./images/boot-default-16g-ddr.ext4
> sudo ./fastboot flash root ./images/openkylin-2.0-alpha-licheepi4a-riscv64.ext4
执行脚本烧录镜像:
sudo ./thead-image-linux.sh
终端会打印烧录日志,烧录完成后拔调数据线,上电启动即可。
### 第一次启动
将烧录好的sd卡插入VisionFive 2卡槽并连接好电源线。首次启动之后系统中会存在一个默认用户当桌面环境启动之后您可以通过默认用户进行VisionFive 2首次登陆后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进行用户或密码的更改。
默认用户名/密码是
> usernameopenkylin
> passwordopenkylin
### 启动后分配emmc剩余空间
> sudo btrfs filesystem resize max /
## 烧录到SD卡
## 准备SD卡
### 准备SD卡
openkylin适配LicheePi4A的镜像可以通过以下链接下载
https://www.openkylin.top/downloads
通过以下命令解压:
> tar -xvf openKylin-2.0-alpha-licheepi4a.tar.xz
> tar -xvf openKylin-2.0-licheepi4a-riscv64.tar.xz
进入解压后的文件夹
切换到image文件所在目录
> cd openKylin-2.0-alpha-licheepi4a/images
## 制作SD卡启动盘
### 制作SD卡启动盘
首先使用磁盘工具将SD卡格式化。之后通过命令行将镜像刷入sd卡请运行
> sudo dd if=</path/to/image.ext4> of=/dev/mmcblk0 bs=1M status=progress
此命令假设您已将 SD 卡插入开发板的 SD 卡插槽中。 如果您使用的是 USB 适配器,它可能会显示为 /dev/sdb 或类似的内容而不是 /dev/mmcblk0
注意要非常小心上一个命令中的“of”参数。 如果使用了错误的磁盘您可能会丢失数据。也可通过磁盘工具的回复磁盘映像功能来将镜像刷入sd卡。
## 烧录后分配SD卡剩余空间
执行以下命令将SD卡剩余空间分配到根分区。
此命令假设您SD卡的设备号为/dev/sdb分盘时请根据实际的设备号进行分盘。
> sudo resize2fs /dev/sdb
## 连接到串行控制台
### 连接到串行控制台
可以使用 openkylin 计算机来监视LicheePi4A启动过程的串口输出通过USB转串口线对应连接开发板U0-TX,U0-RX,GND管脚并连接到计算机上通过运行以下命令来打开串口
> sudo minicom -s
在串口设置中修改A - 串行设备为:/dev/ttyUSB0之后保存并打开串口。
## 第一次启动和修改开发板u-boot设置
### 第一次启动和修改开发板u-boot设置
在计算机中启动LicheePi4A的minicom串口。将烧录好的sd卡插入LicheePi4A卡槽并连接好电源线。开发板启动到u-boot时快速按下回车使开发板停在u-boot。在u-boot中输入以下命令设置开发板从SD卡启动
> env set -f set_bootargs 'setenv bootargs console=ttyS0,115200 root=/dev/mmcblk1 rootfstype=ext4 rootwait rw earlycon clk_ignore_unused loglevel=7 eth=$ethaddr rootrwoptions=rw,noatime rootrwreset=${factory_reset} init=/lib/systemd/systemd'
> env save
@ -73,11 +62,11 @@ https://www.openkylin.top/downloads
之后在u-boot中输入reset来重启开发板这样开发板就可以从sd卡启动openKylin系统。
首次启动之后系统中会存在一个默认用户当桌面环境启动之后您可以通过默认用户进行LicheePi4A首次登陆后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进行用户或密码的更改。
默认用户名/密码是:
```
> usernameopenkylin
> passwordopenkylin
```
### 启动后分配剩余空间
> sudo btrfs filesystem resize max /
如有其他烧录问题如windows系统烧录可能需要安装驱动、烧录日志图片展示等可参考矽速科技相关文档
https://wiki.sipeed.com/hardware/zh/lichee/th1520/lpi4a/4_burn_image.html

View File

@ -0,0 +1,32 @@
## 准备SD卡
openkylin适配Milk-V Pioneer的镜像可以通过以下链接下载
> https://www.openkylin.top/downloads
通过以下命令解压
> unxz openKylin-2.0-milk-v-pioneer-riscv64.img.xz
以上路径请根据自己的实际路径去解压
## 制作SD卡启动盘
首先使用磁盘工具将SD卡格式化。
之后通过命令行将镜像刷入SD卡请运行
> sudo dd if=</path/to/image.img> of=/dev/mmcblk0 bs=1M status=progress
注:</path/to/image.img>的含义是下载的镜像路径,不用写尖括号和里边的英文,路径尽可能不要有空格
此命令假设您已将SD卡插入开发板的SD卡插槽中。 如果您使用的是USB读卡器它可能会显示为 /dev/sdb 或类似的内容而不是 /dev/mmcblk0
注意要非常小心上一个命令中的“of”参数。 如果使用了错误的磁盘您可能会丢失数据。也可通过磁盘工具的回复磁盘映像功能来将镜像刷入sd卡。
## 烧录后分配SD卡剩余空间
按照以下步骤将SD卡剩余空间分配到根分区。
此命令假设您SD卡的设备号为/dev/sdb分盘时请根据实际的设备号进行分盘。
> sudo apt install cloud-guest-utils
> sudo growpart /dev/sdb 2
> sudo resize2fs /dev/sdb2
## 第一次启动
将烧录并分盘后的SD卡插入Milk-V Pioneer卡槽并按下电源按钮。首次启动之后系统中会存在一个默认用户当桌面环境启动之后您可以通过默认用户进行Milk-V Pioneer首次登陆后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进行用户或密码的更改。
默认用户名/密码是
> usernameopenkylin
> passwordopenkylin

View File

@ -20,52 +20,10 @@ openkylin适配Sophgo sg2042的镜像可以通过以下链接下载
## 烧录后分配SD卡剩余空间
按照以下步骤将SD卡剩余空间分配到根分区。
此命令假设您SD卡的设备号为/dev/sdd分盘时请根据实际的设备号进行分盘。
$ sudo fdisk /dev/sdd
欢迎使用 fdisk (util-linux 2.37.2)。
更改将停留在内存中,直到您决定将更改写入磁盘。
使用写入命令前请三思。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 p
Disk /dev/sdd59.48 GiB63864569856 字节124735488 个扇区
Disk model: MassStorageClass
单元:扇区 / 1 * 512 = 512 字节
扇区大小(逻辑/物理)512 字节 / 512 字节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节 / 512 字节
磁盘标签类型dos
磁盘标识符0x0812bf5f
设备 启动 起点 末尾 扇区 大小 Id 类型
/dev/sdd1 2048 262143 260096 127M c W95 FAT32 (LBA)
/dev/sdd2 262144 20971519 20709376 9.9G 83 Linux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 d
分区号 (1,2, 默认 2): 2
分区 2 已删除。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 n
分区类型
p 主分区 (1 primary, 0 extended, 3 free)
e 扩展分区 (逻辑分区容器)
选择 (默认 p) p
分区号 (2-4, 默认 2):
第一个扇区 (262144-124735487, 默认 262144):
Last sector, +/-sectors or +/-size{K,M,G,T,P} (262144-124735487, 默认 124735487):
创建了一个新分区 2类型为“Linux”大小为 59.4 GiB。
分区 #2 包含一个 ext4 签名。
您想移除该签名吗? 是[Y]/否[N] N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 w
分区表已调整。
将调用 ioctl() 来重新读分区表。
正在同步磁盘。
此命令假设您SD卡的设备号为/dev/sdb分盘时请根据实际的设备号进行分盘。
> sudo apt install cloud-guest-utils
> sudo growpart /dev/sdb 2
> sudo resize2fs /dev/sdb2
## 连接到串行控制台
可以使用 openkylin 计算机来监视Sophgo sg2042启动过程的串口输出将计算机连接到Sophgo sg2042上第三个Micro USB端口通过运行以下命令来打开串口

View File

@ -0,0 +1,32 @@
## 准备SD卡
openkylin适配SpacemiT K1的镜像可以通过以下链接下载
> https://www.openkylin.top/downloads
通过以下命令解压
> unxz openKylin-2.0-spacemit-k1-riscv64.img.xz
以上路径请根据自己的实际路径去解压
## 制作SD卡启动盘
首先使用磁盘工具将SD卡格式化。
之后通过命令行将镜像刷入SD卡请运行
> sudo dd if=</path/to/image.img> of=/dev/mmcblk0 bs=1M status=progress
注:</path/to/image.img>的含义是下载的镜像路径,不用写尖括号和里边的英文,路径尽可能不要有空格
此命令假设您已将SD卡插入开发板的SD卡插槽中。 如果您使用的是USB读卡器它可能会显示为 /dev/sdb 或类似的内容而不是 /dev/mmcblk0
注意要非常小心上一个命令中的“of”参数。 如果使用了错误的磁盘您可能会丢失数据。也可通过磁盘工具的回复磁盘映像功能来将镜像刷入sd卡。
## 烧录后分配SD卡剩余空间
按照以下步骤将SD卡剩余空间分配到根分区。
此命令假设您SD卡的设备号为/dev/sdb分盘时请根据实际的设备号进行分盘。
> sudo apt install cloud-guest-utils
> sudo growpart /dev/sdb 6
> sudo resize2fs /dev/sdb6
## 第一次启动
将烧录并分盘后的SD卡插入SpacemiT K1卡槽并按下电源按钮。首次启动之后系统中会存在一个默认用户当桌面环境启动之后您可以通过默认用户进行SpacemiT K1首次登陆后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进行用户或密码的更改。
默认用户名/密码是
> usernameopenkylin
> passwordopenkylin

View File

@ -1,9 +1,9 @@
## 准备SD卡
openkylin适配VisionFive 2的镜像可以通过以下链接下载
> https://openKylin.top/downloads/download-smp.php?id=15
> https://www.openkylin.top/downloads
通过以下命令解压
> unxz openkylin-1.0-visionfive2-riscv64.img.xz
> unxz openKylin-2.0-visionfive2-riscv64.img.xz
以上路径请根据自己的实际路径去解压
@ -16,54 +16,12 @@ openkylin适配VisionFive 2的镜像可以通过以下链接下载
此命令假设您已将 SD 卡插入开发板的 SD 卡插槽中。 如果您使用的是 USB 读卡器,它可能会显示为 /dev/sdb 或类似的内容而不是 /dev/mmcblk0
注意要非常小心上一个命令中的“of”参数。 如果使用了错误的磁盘您可能会丢失数据。也可通过磁盘工具的回复磁盘映像功能来将镜像刷入sd卡。
## 烧录后分配SD卡剩余空间
先使用fdisk命令查看sd卡分区情况
> fdisk -l
> fdisk /dev/mmcblk1
删除分区4
> d
> 4
新建分区4大小为剩余空间
> n
> 4
不移除签名
> N
写入修改
> w
调整分区大小
> resize2fs /dev/mmcblk1p4
## 通过NVMe启动
首先使用磁盘工具将NVMe硬盘格式化。
之后通过命令行将镜像刷入NVMe硬盘请运行
> sudo dd if=</path/to/image.img> of=/dev/nvme0n1 bs=1M status=progress
注:</path/to/image.img>的含义是下载的镜像路径,不用写尖括号和里边的英文,路径尽可能不要有空格
此命令假设您已将NVMe硬盘插入开发板的中。如果您使用的是 USB 硬盘盒,它可能会显示为 /dev/sdb 或类似的内容而不是 /dev/nvme0n1
注意要非常小心上述命令中的“of”参数。 如果使用了错误的磁盘您可能会丢失数据。也可通过磁盘工具的回复磁盘映像功能来将镜像刷入SD卡或NVMe硬盘。
## 烧录后分配NVMe硬盘剩余空间
执行以下命令将NVMe硬盘剩余空间分配到根分区。
此命令假设您sd卡的设备号为/dev/sdb分盘时请根据实际的设备号进行分盘。
> sudo apt install cloud-utils
按照以下步骤将SD卡剩余空间分配到根分区。
此命令假设您SD卡的设备号为/dev/sdb分盘时请根据实际的设备号进行分盘。
> sudo apt install cloud-guest-utils
> sudo growpart /dev/sdb 4
> sudo resize2fs /dev/sdb4
@ -71,4 +29,4 @@ openkylin适配VisionFive 2的镜像可以通过以下链接下载
将烧录好的sd卡插入VisionFive 2卡槽并连接好电源线。首次启动之后系统中会存在一个默认用户当桌面环境启动之后您可以通过默认用户进行VisionFive 2首次登陆后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进行用户或密码的更改。
默认用户名/密码是
> usernameopenkylin
> passwordopenkylin
> passwordopenkylin

View File

@ -33,3 +33,55 @@ Bus 002 Device 001: ID 1d6b:0003 Linux Foundation 3.0 root hub
- Q如何识别哪个端口为USB 3.0呢?
- A: 通常USB 3.0端口带有SS标记Super Speed的缩写。如果硬件厂商没有标记SS或USB 3则检查端口内部的颜色USB 3.0通常为蓝色。
在Linux系统中查看硬件信息是一项常见的任务可以帮助你了解系统的配置进行故障诊断或性能优化。以下是一些常用的Linux命令用于查看各种硬件信息
## 如何查看CPU信息
- Q如何查看电脑的CPU信息
- A通常可以在设置-关于界面查看CPU型号信息如果需要查看CPU详细信息可以通过`lscpu`命令或者`cat /proc/cpuinfo`命令来查看CPU架构如x86_64、型号、核心数、线程数、每个核心的CPU频率、缓存、支持的指令集等信息。
## 如何查看内存信息
- Q如何查看电脑的内存信息
- A可以使用`cat /proc/meminfo`命令来查看内存信息包括总内存、可用内存、缓存使用情况等其中MemTotal就是内存的总容量。如果需要查看更多信息可以通过`sudo lshw -class memory`命令来查看详细信息,以下是一个输出示例。
```bash
*-memory
description: System Memory
physical id: 21
slot: System board or motherboard
size: 32GiB
*-bank:0
description: SODIMM DDR4 Synchronous Unbuffered (Unregistered) 3200 MHz (0.3 ns)
product: CT16G4SFRA32A.C8FF
vendor: Unknown
physical id: 0
serial: E68AC1FD
slot: DIMM 0
size: 16GiB
width: 64 bits
clock: 3200MHz (0.3ns)
*-bank:1
description: SODIMM DDR4 Synchronous Unbuffered (Unregistered) 3200 MHz (0.3 ns)
product: CT16G4SFRA32A.C8FF
vendor: Unknown
physical id: 1
serial: E68AC2D5
slot: DIMM 0
size: 16GiB
width: 64 bits
clock: 3200MHz (0.3ns)
```
## 如何查看 Linux 硬盘信息
- Q如何查看 Linux 硬盘大小、类型和硬件信息
- A可以通过`sudo lshw -class disk`命令,即可输出硬盘的详细信息,例如描述、产品类型、供应商、总线信息、版本和大小。
可以通过`lsblk`即可在Linux中查看文件系统类型。
可以通过`sudo fdisk -l`即可查看磁盘类型和大小、磁盘机型、扇区大小和其他附加信息。
可以通过`hwinfo --disk`即可在Linux系统中查看硬碟硬件信息。

View File

@ -0,0 +1,147 @@
# openKylin文档贡献指南
## 1. 文档仓库介绍
openKylin文档仓库托管在Gitee上仓库地址为https://gitee.com/openkylin/docs
文档FAQ分支https://gitee.com/openkylin/docs/tree/dev-faq/
## 2. 文档贡献流程
出于开源合规原因贡献文档需要签署CLA协议签署CLA时请保证Gitee ID正确请参考
[openKylin CLA协议](https://cla.openkylin.top/cla)
### 2.1 Fork仓库
1. 确保电脑安装的Git在终端输入以下命令查看是否安装成功
```
git --version
```
2. 点击仓库右上角的Fork按钮将仓库Fork到自己的Gitee账户空间下。
如果已经Fork过则跳过此步骤。
### 2.2 克隆仓库
1. 在自己的Gitee账户下点击Fork后的仓库进入仓库页面。
2. 点击页面右上角的克隆/下载按钮复制仓库的HTTPS地址。
3. 在本地计算机上打开终端,执行以下命令,将仓库克隆到本地:
```
git clone https://gitee.com/your_gitee_username/docs.git
```
4. 进入克隆的仓库目录:
```
cd docs
```
### 2.3 创建分支
1. 执行以下命令,创建一个新的分支,用于修改文档:
```
git checkout -b new_branch_name
```
2. 在新分支上进行文档修改。
### 2.4 提交修改
1. 执行以下命令,将修改提交到本地仓库,提交信息格式要求:
```
[文档名称] [修改内容]
例如:
[FAQ] 修改了FAQ文档中的问题1
或:
修改了FAQ文档中的问题1
```
提交
```
git add .
git commit -m "提交信息"
```
2. 执行以下命令,将本地分支推送到远程仓库:
```
git push origin new_branch_name
```
### 2.5 提交Pull Request
1. 在Gitee上点击仓库页面右上角的Pull Request按钮创建一个新的Pull Request。
2. 在Pull Request页面填写标题和描述选择目标分支master或者faq-dev分支
3. 点击提交按钮完成Pull Request的创建。
4. 等待审核和合并。
### 2.6 合并分支
1. 审核通过后管理员会将你的Pull Request合并到目标分支。
2. 合并完成后,你的修改将生效。
3. 你可以删除本地分支并拉取最新的master或者faq-dev分支以保持本地仓库与远程仓库的同步。
## 3. 文档规范
### 3.1 文档格式
请使用Markdown格式编写文档并遵循以下规范
- 使用统一的行间距和段落间距,避免使用特殊行间距和段落间距。
- 使用统一的缩进和空格,避免使用特殊缩进和空格。
- 使用统一的标题和列表格式,避免使用特殊标题和列表格式。
### 3.2 文档内容
请遵循以下规范:
- 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必要时需要使用复杂的术语和概念,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语法和逻辑。
- 面向普通用户的文档建议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以使用场景为案例,解决问题优先,避免只讲概念和技术知识。
- 文档内容要准确无误,技术上实事求是,避免使用夸张和误导性的语言。
- 要符合实际使用需求,应该以成熟稳定的技术和方法为主,避免使用过时的技术和方法,避免使用未经测试和验证的技术。
- 提交的文档不应该包含个人隐私信息,侵犯知识产权,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
- 内容方向没有特殊要求只要可以在openKylin上使用即可。
- 内容需要照顾到新手用户,所有的流程都要尽可能详细。
- 内容需要有标题、作者和创建时间,其它要求暂无。
- 禁止带有侮辱性词汇,禁止政治敏感词汇。
- 禁止发布广告。
- 文件名及分类文件夹尽可能言简意赅。
- 结尾统一用.md的后缀编码为统一的无BOM头的UTF-8。
- 图片等资源统一放置在和文档同级的资源目录并分类。
- 图片高度建议在640px左右、宽度不超过820px、图片一般为.png格式大小不超过150K。
- 为避免产权侵犯,引起纠纷,文档配图请使用原创图片或无版权图片。
- 图片建议根据内容命名,只用数字序列不利于后续图片的继承。
- 禁止任何分支强制推送。
- 主分支不接受除dev分支以外的任何pr请求同时也不接受任何推送。
- 主仓库的英文版建议放到en对应的目录SIG组成员会有专人去进行审核。
- 如果路径有空格则全部用下划线隔开。
- 翻译类的文档整篇翻译的不接受轻量级pr只能选择fork以后的pr改动不多的可以接受轻量级pr。
- 建议跳转链接在仓库内使用相对路径除非链接是仓库之外的尽量避免http开头的绝对路径。
## 4. FAQ文档规范
FAQ文档是openKylin社区常见问题解答文档用于回答用户在使用openKylin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https://gitee.com/openkylin/docs/blob/dev-faq/03_%E5%B8%B8%E8%A7%81%E9%97%AE%E9%A2%98/FAQ.md
请遵循以下规范:
- FAQ文档应该以常见问题为标题以问题和答案形式避免使用特殊标题和列表格式。
- 简单明了,直击问题。
- 可以适当提供多种问题解决方案,但不要过多,避免让用户感到困惑。
示例:
## 如何查看CPU信息
- Q如何查看电脑的CPU信息
- A通常可以在设置-关于界面查看CPU型号信息如果需要查看CPU详细信息可以通过`lscpu`命令或者`cat /proc/cpuinfo`命令来查看CPU架构如x86_64、型号、核心数、线程数、每个核心的CPU频率、缓存、支持的指令集等信息。
## 4. 注意事项
1. 在提交Pull Request之前请确保你的修改已经通过了代码审查并且没有冲突有冲突的提交无法合并。
2. 请遵循文档规范,确保文档的格式和内容符合要求。
3. 请在提交Pull Request时填写详细的标题和描述以便仓库管理员了解你的修改内容。
## 5. 问题反馈
如果你在文档贡献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有好的建议欢迎提交issue我们会尽快回复并解决你的问题如果发现文档中有错误或者遗漏也欢迎提交issue感谢您对openKylin社区的支持和贡献。

View File

@ -1,5 +1,6 @@
# 版本发布动态
- openKylin2.0 Alpha (2024-04-30)
- openKylin 2.0 RC2024-7-12
- openKylin 2.0 Alpha (2024-04-30)
- openKylin 1.0.1 (2023-09-22)
- openKylin 1.0 (2023-07-05)
- openKylin 0.9.5 (2023-01-12)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9.8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80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6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8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02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2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00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42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7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7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69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58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5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3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393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40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30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59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24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5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9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7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2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9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4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53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2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54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25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17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87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7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8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5.4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10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76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35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4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597 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632 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850 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21 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320 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95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9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329 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523 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29 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29 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17 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25 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514 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00 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6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91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1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6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21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6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7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9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06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54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9.1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7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6.5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58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2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67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3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7.9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8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0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8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9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8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7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4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3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95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88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116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38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25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1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98 KiB

Binary file not shown.

After

Width:  |  Height:  |  Size: 40 KiB

Some files were not shown because too many files have changed in this diff Show More